制造业吹响集结号!广州“国家队”,布下一盘城市大棋局

近日,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2025)在广州举行,全国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代表,共探发展形势和未来。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州的举措中,蕴含了集群崛起的双重力量:
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日臻完备的产业链不再各自为战,而是破壁协同,寻求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政府统筹的引导下,集群契合城市发展之需,需要决策机制和治理体系的创新。
在全球城市竞赛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还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
博采众长:制造业到了聚链成群的时候
广东装备制造的发育,可谓“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初体量尚处全国中后位置,新世纪初便跃居全国第一。
“广东制造”的发展,催生了装备制造业发展。80年代初,食品业带动了食品机械崛起;90年代初,电饭煲等小家电推动了塑料机械腾飞;世纪之交,各种用于专用设备加工的数控机床发展起来……在市场之手的作用下,广东装备制造聚焦一个个细分领域,宛如“满天星”。
当产业自由生长到一定时期,易出现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等“瓶颈”。此时,政府介入、有序引导,通过“集群”统筹,推动差异化发展。例如,引导广州以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深圳以激光加工装备为重点,佛山以轻工装备为重点,东莞以电子制造装备为重点。

百花齐放的装备制造,走出了广东、广州先进制造成长繁荣的典型道路。自2019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启动以来,全国涌现出80个代表行业最高水准的制造业集群。
其中,广州所在的四大集群,近年成果斐然——
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2024年集群总产值超10600亿元,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6家;
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35万亿元,全国占比近三分之一,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聚集了30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十项重点高端产品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额40%-70%;

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汽车产量超547万辆,占广东省96%,实现汽车制造业产值超13300亿元。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出现,强调‘全国一盘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广东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会长吴智恒指出,制造业集群的出现,让错位深耕的产业面貌有所更新,在“各领风骚”的同时,开始了深度协作。
萌芽阶段,先天不足,后天培育;成长阶段,特色发展,各有所长;成熟阶段,协同联动,迈向先进——以国家级集群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期望、有底气、有潜能托举着“中国制造”屹立于世界之林。
群城并起:爱上集群的城市表现都不差
“几乎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就已指明,“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
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城市布局,既有国家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战略思考,也有各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探索努力。其分布,与地区经济水平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来源:新材料行业研报
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在25个省份。江苏数量最多,国家级集群有14个;广东和浙江以8个集群数量并排第二;北京、河北、山东各有6个集群,并列第三。
近年来,跨区域协同集群正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趋势。数据显示,跨区域集群的比例从2022年的约24%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74%,目前全国已有37个跨区域集群。这意味着,近八成的新增集群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
这与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今年7月,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列入七项重点任务之首。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在显著位置明确“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顶层设计的信号表明,中国城镇化正在从单一城市的规模扩张转向城市群的功能优化。在此过程中,超大城市对于区域发展的核心功能亦在持续强化。

来源:新材料行业研报
“先进制造业集群应当具备‘大空间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灿飞以特斯拉为例谈道。特斯拉的全球总部所在地美国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市,是硅谷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特斯拉大量的零配件则分布在全球各个地方,具有鲜明的“全球工厂”特征。
从国家级集群到世界级集群,不仅要有世界级规模、世界级技术、世界级产业生态,还需要涌现像特斯拉这样的世界级企业。
当前,广州被赋予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其所在的四大国家级集群,均有大湾区多个城市“组团”发展。这说明了广州作为核心引擎所释放的带动效应,以及大湾区城市间一体化发展的成效。

产业兴盛促进城市交流,城市合作带动产业发展。无论是走在前列的大湾区城市群,还是分布于此的多个制造业集群,二者都将向世界级的地位、影响力进发。
制造繁荣:重返都市,归来仍是“少年”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意识到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未来的制造业集群将何去何从?
那会是一个关于“回归”的故事。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先进制造业及其背后更为庞大的集群,正在以新形态重返城市,与城市功能融合共生,展现出全新活力。

放眼全国先进地区,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等,都是制造业集群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典范。这些集群不仅贡献了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名片”。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在关于城市未来的面貌中,可以看到焕然一新的集群画像——
首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复杂交互式的创新模式。”贺灿飞认为,这需要推动传统制造业与工业4.0下各种新产业、新技术的复杂交互融合。其中,工业设计、研发中试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打破传统制造的边界,使集群更加清洁、高效、智能,更适合在城市环境中发展。
其次,都市型工业悄然兴起。
上海市中心区域已成为设计研发、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的集聚地。深圳福田、南山等中心区也涌现出一批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广州也在强化载体赋能。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印介绍,广州用心“筑巢引凤”,计划培育10个特色标杆园区,让企业心有所属、地有所归。

培育了4个国家级集群的广州,在主场主动作为,通过一场“跨群融链”对接会,推动产业与城市之间协同耦合、营造生态,形成一组推动集群效能整体跃升的“组合拳”。
此外,集群发展与城市治理深度嵌合。
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主任吴政铭以自动驾驶为例指出,广州、深圳已完成自动驾驶地方立法,南沙、南山等地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制造业集群的跨界、跨业、跨城特性,需要成熟治理机制的保障,对优化政府职能和提升治理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集群发展带动的“制造业回城”,不是简单的空间回归,而是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延展的结果。新一代制造业更加依赖人才、知识和创新环境,而这些要素恰恰是城市的优势所在。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