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委常委会日前在分析经济形势时强调,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要在怎么科学看待形势、怎么找准工作办法、怎么开拓创新实干上下功夫。江苏是开放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既要强化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联系紧密度,又要提高自主可控性,把基点更快转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来,把重点更加集中到具有突破意义的产业和环节上,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围绕 “如何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本报记者近日深入13市采访调研,从今天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核心标志。我省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企业多,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企业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仍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瓶颈。
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发展,也不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首先体现在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上。
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必须加快构建由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和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服务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装备),提升关键技术控制力,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摸清命门,
啃下“卡脖子”的“硬骨头”
“就这个蜂窝煤一样的催化剂,是行业内最高端的产品。”无锡威孚力达公司的产品展列室内,汽车尾气后处理产品琳琅满目。总经理王家明告诉记者,车用三元催化剂研发难度极大,而他们正是国内首家也是最大的车用三元催化剂生产商。
虽然已是催化净化器领域的行业冠军企业,但王家明也有无奈,“催化剂要放在承载器里,才是一个完整的催化器产品。但承载器里的一个小小衬垫,由于对其性能、工艺要求极高,至今仍然只能依靠进口。”
采访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存在瓶颈制约,不少企业饱受“受制于人”之苦。相反,一些企业由于啃下“硬骨头”,发展的底气立刻大涨。
生产工装夹具起家的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几年前转向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集成应用后,迅速成长为我省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头羊”。博众精工副总裁杨愉强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来自国外,下单交货往往不及时。2015年,他们成立子公司“灵猴”,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迅速跃入快车道。
无独有偶,以滚珠丝杠和滚动直线导轨为代表的滚动功能部件,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业内形象地称之为传动数控机床的“CPU”。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正是国内滚动功能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而这一市场,曾经长期掌握在德国、日本企业手中。公司总经理汪爱清坦言,多年攻关掌握相关技术,才有了企业的脱胎换骨。
“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就没有产业的独立,也就没有走向全球的可能。”省产业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认为,必须要“摸清命门”,啃下关键技术这块“卡脖子”的“硬骨头”。
省工信厅负责人谢志成表示,要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聚焦关键性、前沿性产业领域,提出对重点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需重点突破的“卡脖子”技术(装备)清单,支持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意愿高的龙头企业承担技术(装备)任务,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争取在新材料、关键核心部件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集中突破,
鼓励建设新型研发载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研发不能仅仅依靠企业。
位于无锡的双良节能,是国内溴冷机行业龙头,公司建有世界最大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研发制造基地,拥有专利近500项。为突破瓶颈,公司集中开展“锅”与“炉”深度耦合匹配性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总经理刘振宇表示,企业尝到创新的甜头,这得益于企业搭建的各类研发平台。“我们拥有低碳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研发载体,并与国际领先的技术团队合作,借助欧洲研发平台,联合进行研发。”
市值突破3000亿元的恒瑞医药,是江苏市值最大的企业。去年,恒瑞医药投入研发资金达17.5亿元,占公司当年营收的12.7%。“20年前,国内连一家像样的医药实验室都没有,我们率先提出‘产学研合作’概念,与国内顶尖专家合作共建实验室,并搭建科研中心。”总经理周云曙介绍,早在2000年,恒瑞便投巨资在上海建立新药研发中心。如今,恒瑞医药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跨国研发团队,除连云港、上海、成都、苏州等地,在美国和日本也设立研发中心。
“鼓励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增强关键技术控制力的关键。”谢志成说,应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共性技术攻关。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在苏州,一批“高大上”的创新载体正在建设中。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介绍,“加快布局+寻求突破+系统提升”的“三步走”计划正在苏州推进——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基础较好的新兴产业,建设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设20家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政府服务职能,使苏州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技术发源地、优质产业聚集地。
应用端发力,
加快自主新技术新产品推广
创新突破,应用端也应加速发力。
“海底接驳盒”,这是海底观测网的“心脏”。为占领这一市场,南通的中天科技公司将开发适用南海全海深4500米、应用距离超过1400公里的第三代接驳盒产品,为即将开展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大科学工程和军民融合等重大专项提供支撑。“针对这一新需求,公司准备投入约6700万元攻关。” 中天科技首席品牌官、战略研究所所长叶振华说。
“新技术新产品在高档数控机床的成功应用,大大增强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泽云介绍,不久前,公司研发的“P1级GZB45/55滚柱重载导轨副”在青海一机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成功应用,该产品提高了机床刚性,实现了替代进口。
不过,并非“所有创新都能成功,所有技术都能变现”。那么,一个问题必须直面:创新的风险由谁来担?
曹泽云建议,通过类型、规格、精度、应用场合等的国产指定,或对销售进口替代的产品实行按照销售额比例进行后补助,从而促进提升国产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希望政府扩大政策支持覆盖范围,提高研发财务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减轻前期研发投入负担;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落地。”双良集团总裁办主任周冬敏说。
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建国建议,“在芯片研发时,把上下游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联合起来,一起出资做芯片,利益风险共担。”
谢志成表示,我省将更大力度推动省内市场开放,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优先采购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对应用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省内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新材料、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从应用端发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