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下 先进制造业正蕴含蓬勃机会 蓄势待发

在下午分会场三中,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关博、创东方投资合伙人金昂生、博信基金总经理陈可、七匹狼创投总经理马萍萍,围绕“新浪潮下的先进制造业”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

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
袁宏伟: 我来自松禾资本,我们刚好在所谓资本寒冬背景下募集了一支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十个亿的基金,很不容易。 实际上,我们也是长期在整个硬科技领域,专注做投资的投资机构,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60亿元,投资项目将近400个,从早期到中后期的基金,我们都有布局。
智能硬件和先进制造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我们今年在这一块首先是有了专项基金,另一个有专门的团队,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投资策略重新做了一下梳理,等一下再跟大家交流。 下面的时间请各位投资人分别介绍一下自己和各自的机构,在今年的形势下,在先进制造领域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策略,遇到了什么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请海通开元张总。

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
张向阳: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我们是海通证券旗下专门做股权投资的平台,今年的形式虽然比较特殊,但我觉得还可以。 科创板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渠道,我们每年上市公司家数都在六七家左右,2017年比较多,我们有17家上市公司。 今年因为科创板推出有4家,到现在挂牌有10家,下周在香港有1家。 募资方面有30多亿,募了四支基金,确实比较难募,环境不太好,要为以后储备一点子弹。 投资基本上今年没有太大的影响,还是按照原来投资逻辑在投资,没有说非常的谨慎,一个不投,这样一个状况基本没有,基本上达到我们投资标准或者投资逻辑就可以。 今年整个投资规模大概20多个亿已经投完了,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
说到先进制造业,我们是券商投资机构,基本上是投中后期的,这些公司里传统公司比较多,所以先进制造业领域里我们投资的企业相对来说多一点,确实给我们带来比较好的回报。 但最近这几年先进制造业有一些变化,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有三方面我们还是在: 一个是现在进入了存量经济时代,要有博弈,会头部集中,每个行业每个产业会形成头部的公司,中小企业会逐渐让出份额,我们看到很多排名前五前三的公司,市场份额在集中上升,我们正在这些头部公司,会投一些这样的企业。
另一个是能够提升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的公司,这个很重要。 我们七八年前投资的一个公司,当时产品非常的一般,经过七八年自己不断的升级,现在第四代了,基本上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是龙头了,A股上市了,已经可以跟美国、德国机器PK了,在小型号上面可以接近或者差不多代替进口了,所以能看得到他们在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在升级。 所以传统的先进制造业一定要有这种能力打磨自己产品,提升自己这方面的产品质量。
还有一方面,现在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存在一个问题,工匠精神稍微差一点。 我们很多的产品出来以后,测试没有问题,但是在稳定性跟耐用性方面跟国际上差距比较大,这方面是一个短板,这方面做得再好一点,基本上产品是可以PK的。 先进制造业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基础,因为中国是最大生产国,全世界我们最大,传统制造业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块儿,这个行业是比较好的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需要继续来深耕细作,谢谢。
袁宏伟: 谢谢张总,接下来请同创伟业的关总,看看关总在先进制造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有什么新的想法?

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关博
关博: 今年整个市场环境都不太好,但确实是一个丰收年。 2017年基本上是人民币基金的丰收年,2018年是美元基金的丰收年,今年时局又回到人民币基金这边了。 同创2019年到现在为止有10家IPO,还有两个已过会等待发行,这其中大多数都是跟制造相关的项目。 我觉得在资本市场这么大变革情况下,特别是除了科创板,还有马上要到来的创业板制度的改革跟新三板制度的改革等情况下,新进制造行业的机会非常多。 其实人民币基金跟美元基金的差别不是体现在人的差别有多大上,还是关于退出渠道的问题,如果渠道通畅了资金方面通畅了,对行业还有很大的机会。 先进制造这种行业不如互联网行业快,一个高端制造业要研发一个产品可能几年,拿地盖厂房又是一个周期,这个行业要长周期的,资本改革对行业有很大推动。
袁宏伟: 谢谢,金总也是这个行业里老兵了,看一看分享一下今年新的思路。

创东方投资合伙人金昂生
金昂生: 大家好我是创东方的金昂生。 我们有三个投资板块,有负责硬件这一块,比如先进制造、军民融合、新材料包括像一些器件传感器等; 另外团队也有偏软件的这一块,移动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等; 还有一个团队做医疗健康板块。 总体来讲,在硬件先进制造板块,我们今年投资节奏还是一如既往,今年更好投一些,特别是在估值方面,在企业家交流这方面,大家都更加理性,更加有危机感。 企业家有危机感就好办,就怕没有危机感。 在先进制造这个板块,基于中国整个产业经济现状,先进制造这个板块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在这一块布局重点几个产业链,尤其是有大市场需求的一些方面,我们围绕着飞机、汽车,围绕这些产业链在投。 总体来讲机会还是蛮多的。 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基地,整个产业链配套比较齐全,但是齐全不意味着强,我们的核心底层的材料、传感器、器件还是非常缺乏的,包括基础的装备,高精度这些基础装备这一块。 国内的自主性非常好,这些一旦有突破,将会带来比较大的市场需求,我们觉得机会蛮多的,明年会更好的投资机会,寒冬之后投资会回报比较高。
另外大家做制造产业链,像中国产业经济有一个特征值得大家一块儿去思考,那就是后工业化时代。 我们正在逐步走进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这些路原来在德国、日本、美国都经历过。 后工业化时代有什么特色? 对于产业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和机会? 这是非常好的命题,我们团队也在思考和梳理,谢谢。
袁宏伟: 谢谢金总,下面请博信基金的陈总自我介绍一下。

博信基金总经理陈可
陈可: 大家好,我是博信基金总经理陈可。 博信基金是在2008年成立的,到现在11年时间,我们基金基本上差不多有50%的份额,投入到了先进制造这个行业,也投入了十几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今年稍微好一点。 在当时企业盈利跟现在差不多的情况下,2008年和2009年制造行业估值比现在便宜一倍,但是这类企业上市以后,市值没那时候高,整体资本市场的火热,抬高了各位投资人整体的成本,同时降低了我们投资人整体的回报。
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有能力去选取出在看似传统的制造行业里,找到没那么传统的企业,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们的投资角度来讲,比较偏向大产业链,围绕着核心厂商、大的消费机会、以及配套产业链的相关企业。 另外,我们会那些卡脖子的点,来让我们平衡整体的收益,提升整体的利润水平的平衡点。 这是我们的统一策略。
因为在相对传统的行业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装备甚至包括测试设备这些,都是以进口国际大厂为主导,这一块儿我们也很我们国产厂商的能力。 不仅是同样的硬件能力,从效率上和成本上,我们制造行业也有更好的效率提升,同时毕竟是国产化,能够降低一些我们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整体的成本,这样在一定的技术含量基础上,对我们投资回报有一个提升,我们在制造行业有两个投资主线的策略,基本上就介绍这么多。
袁宏伟: 谢谢,接下来请七匹狼创投的马萍萍来自我介绍一下。

七匹狼创投总经理马萍萍
马萍萍: 我还是要再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自己。 大家对七匹狼比较熟悉,是因为七匹狼男装,我们兄弟公司在2004年在深圳上市,而我们七匹狼创投是七匹狼控股集团实控的一个市场化的基金管理公司。 我们集团从2000年开始做投资,之前是以持牌金融机构为主,集团主要资产很大一部分是金融机构的金融股权,目前这一块儿金融资产大概有160亿左右。 七匹狼创投是2009年成立的,2009年公司在投资上做了两件重要的事儿,一个是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七匹狼创投,还有一个是作为民营第三大股东,我们投资了深创投集团。
对于高端制造的投资,我们是从2014年开始的。 当时2014年有一个节能环保基金,刚好今年收获,宁德时代一个项目让整个基金的DPI变为1了,一个项目让基金回本了。 我们大的投资逻辑是沿着整个通信发展的变革,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机会作为主线,从2015年开始组建了科技团队,在微电子、光电子、自动化、软件、消费电子等方面组建了理工男为主的投资团队。 我们现在围绕5G技术来临前做的网络铺设,以及来临后行业变革进行布局。 5G网络铺设主要看基站的零部件,也是进口替代的机会,像射频的收发器,射频前端一些部件。 5G手机射频前端的芯片设计公司我们也在看。
我非常看好5G的来临对工业产生的一些变化。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之前投资了商汤科技,他们当前变现还主要通过传统的安防和金融两个领域,也是目前积累的数据最多的行业。 5G时代来临之后,我相信在工业领域,逐步会有一些人工智能的变现机会来临,在一些传统工厂的机械化到自动化过程中,一些优质专业化的设备商和集成商以及为集成商服务的公司会迎来机会,同时我们也工业传感器以及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种种机会。
再回到高端制造,今年除了宁德时代,我们还有一个集成电路设计的项目在科创板上市了,另外有一个设备公司正在科创板排队。 我们总的投资规模没有那么大,也算是自己交出的比较好的成绩,谢谢。
袁宏伟: 谢谢各位。 刚才总结了一下,我们在座的几家机构,大家的领域或者是阶段和自身的管理资金的性质都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我们和同创伟业、创东方这样的老机构,注重早期阶段对硬科技和VC阶段的投资。 另外像张总和陈总,后期二级市场相连接的机会。 像马总这边,是从产业端对先进制造的。
我讲一下我们松禾的观点。 我们在制造领域布局比较早,因为我们在深圳能够看到中国制造产业链从最早机械化到2000年前的制动化这一段,到现在的数据化智能化这几个阶段。 我们发现投硬件还是需要耐心的,首先是需要产业配套,其次不像消费品一样,或者是模式创新一样,面临着统一巨大的市场。 有可能产品出来了,你的市场就那么大,到最后能退出的就只有一些比较有限的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受到上游产业链整个的制约。 整个从产业链最顶端一直反馈到产业链最底端,产业链是否升级,决定了企业是否脱颖而出,企业受到各方面制约比较大。 相对来说,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来看,大部分比较缺少长期的战略,不会非常五年甚至是十年以后是什么样的市场。 有的企业甚至三年以后都很难去规划,尤其是从现在的上市企业来看,都有一个魔咒: 三年现象。 上市三年之后看到很多企业增长乏力,很多企业出现了疲态。 因为市场上对企业当下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数据要求太多,而对未来的研发、战略投入,不够,投入也不够,因为是成本项,这是企业非常欠缺的战略。
包括之前用市场换技术,用消费来换技术,到最后都导致我们对境外关键技术有过高的依赖,自己没有培养出强硬的技术团队出来。 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还是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局和挑战。 但是相对来说制造行业有非常好的一点是,它并不烧钱。 烧钱后一无所获,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很少遇到。 烧了大量的钱之后,最后什么没出来,这个很少。 只要把重要的核心风险要素控制好了,至少投资项目可以全身而退,虽然回报倍数没有那么高,但是本金基础回报还是有保证的。 我们在这么多年实践中,将几个行业梳理了一下,所谓的先进制造也好,未来的制造业升级也好,我们最关键要解决几个问题,比如材料问题,这个是特别关键的不可逾越的关卡。
另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产业领域的渗透,也是我们此前一直都在的,虽然现在还属于一个比较早期阶段。 因为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非标准化,有些数据很割裂,没有办法统一起来,还有各种管制方面的因素,导致数据的应用不像消费市场上获得那么容易,没有形成很大的统一市场,但是这一块也有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中国现在有最大的产业集群,如果有一项技术能做出来的话,将会有非常好的应用场景。 这也是美元基金逐渐开始我们本土有历史的做早期投资的GP的原因。 明年还是非常看好,还会继续在这两个领域做好,现在也在布局,谢谢。
张向阳: 我们有六个平台,每个平台管两个行业,基本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运作。 有做并购基金的,有做新能源跟环保的,有先进制造跟先进技术的,有医药还有文化的,我们分开管理。 专业化运作唯一想要的是专注、专一。 随着以后的发展,在投资行业如果你没有这种认知能力,挣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在行业比较困难,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经济的周期下滑,周期对重资产的投资影响挺大的。
内部原因是投资回报,很多投资机构已经投资七八年了,回报大概连本金的一半都没有。 企业在二级市场估值比较低,在一级市场价格比较高,造成大家的困局,大家不赚钱了。 上市企业里头很多投资机构都不赚钱,尤其是在境外,很对机构在美国跟香港都有公司上市,但后来我了解一下,大家都在苦笑,一上市估值比原来低了很多。 第二没有变现,没有抛出来。 在国内几个市场流动性很好,起码大家能变现抛得出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确实有这样困惑,投资机构想做长久,必须有研究。 第二是必须专业,投资机构要有投资逻辑跟投资的相对标准,如果很容易跟风跑,哪个热投哪个,是不行的。 按我们投资逻辑做事情,看到有好的,达到投资标准的一些企业,我们就投了。 现在大家说的所谓的资本寒冬我没有太大的感觉,估值我感觉下降了一些,但也没有那么多,传统行业要12倍很正常,以前给8倍非常好谈的,很容易做,企业也很容易谈,现在都很难谈。
这些企业上市发行15倍、20倍(估值),上市后也没有钱,那投它干嘛,所以没必要投,必须投增长性企业。 你的眼光必须比较好,要有能力,现在这个时代是必须靠能力挣钱的时代。
前天我在别的地方谈到投资观点,谈到2019年是质变的年代,所有行业都在变化,挣钱容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感觉在传统生产制造业行业,有几个标准要看,第一个标准是替代性,这个产品能够替代进口产品,说明产品本身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标准是一线大企业正在使用的产品,这样基本上就不用去判断技术怎么样。 因为老去纠结技术高低,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很难。 第三个标准是产品每年在市场占有率是不是在提升,行业的地位是不是在提升。 第四个标准是现金流是不是在整个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再加上第五个标准管理团队,从而判断现在的企业,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行业中一些市场低位的企业,我们就比较,开始详细的来谈判做投资,未来在这个行业布局蛮重的。 中国是生产大国,好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二级市场里很多像格力、像美的的股份,很多外资进来都买这些传统企业。 为什么? 因为便宜,因为市场低位,我们一级市场也要这样的。 中国处在这个周期,德国、韩国、日本他们前面走了十几年是一样的,大量中小企业会倒闭,份额给行业一些龙头,这十几年都要走这些过程,一定要龙头企业,他们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投入到研发里的资金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巩固,毛利率会提升,利润率在提升。 从而整合形成相对的寡头垄断,当各行业都有垄断的时候,就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了。
袁宏伟: 谢谢张总,确实有一个趋势,我们发现大的传统行业纷纷都成立了创新投资的平台,还不只是马总,其他机构也成立了创新平台。 我们在投资过程中,经常跟他们遇到,这些机构他们也把我们投的很多企业都作为一个目标,我想这个行业需要各个方向的资金去共同发发掘,把未来的方向找得越来越精准,同时把创新的整个市场这个盘子做大。 再听关总分享一下他的观点。
关博: 明年是同创成立20周年,这期间市场一直在变化。 现在发行估值不限倍,慢慢有新的估值的模型,新的机会出现了。 同创到现在有100多位同事,我们也投出了70多家上市公司,在各个行业我们越扎越深,不像之前做简单的跨市场套利的投资行为。 总体来讲有蛮多投资机会的,有三大类。 第一个进口替代,这个机会一直存在的,我们国家的工业化从一穷二白到如今工业品类比较齐全,其中有一些事外资企业占据的,在这个环节里有很多的机会。
第二个国际替代。 国内虽然知识产权保护不太好,很多企业战略没办法差异化,做到研发、产品领先,只能做成本领先。 成本领先的好处是企业真的把效率做到全世界最高,走出去之后大杀四方,有很强竞争力。
还有一类,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国的企业跟国外走到同步了。 比如说像锂电池行业,我们投了两家公司上市,有一些材料是日本人研究的,很多电池材料中国人能够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了,都是一些机会,这三大点都是同创做高端制造方面的投资思路。
袁宏伟: 谢谢关总,金总分享一下。
金昂生: 我补充一个观点。 去年确实出现了很多倒挂的问题,去年更惨,在美股、港股当中。 现在科创板也很高,有好几家企业出现了现在市场价格比最后一轮投资机构投的低。 在座所有同行要敲响警钟,我们需要比较长远的思路看待这个市场。 今后中国股票市场一定是分化的,今后市场上的流动性是稀缺资源,我们今后几千家上市公司真正分到市场流动性估计15%的企业,15%的上市公司得到流动性的帮助,对我们的投资挑战是非常大的。 科创板大家也都上市了,但是现在没有解禁,没有到了流通的时候,上市前一年对于某一家公司来讲是蜜月期,蜜月期过了之后才是真正的投资回报的时候。 所以这很考验我们对产业的理解,考验我们被投企业的增长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这个非常关键,真正投了之后上市之后会保持比较稳定比较高的增长,我相信会给你带来回报比较多,特别是早期投资机构。 像我们今年解禁的企业,解禁完以后股票长了很多,银行利润增长更快,单个项目可以收回整个基金的EPI两倍,早期的科技类的项目有好处。
刚才海通张总说到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制造业企业里面评估有一个指标,制造业企业的现金流要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几个大的板块产业里面,企业的资金性现金流。 无论是华为的产业链还是汽车的产业链很多普通品类到账期非常长,有的甚至三个月月结,再给六个月的对票,这个生意没法做,所以在选投标的的时候,是一个现实的指标,从某种客观方面来说,企业在产业链竞争程度跟创新的能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进制造这个板块里面,刚才同创伟业的关总讲得非常好,我们有一个方向2B到2C,比如说刚才讲的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你做部件的做后才类的是2B到2C的属性,不完全是2B的属性,如果是做装备的属性比较高,做电信系统的2B多一些,机会蛮多的,特别是底层材料,元器件传感器机会很多。 我们又投了几个企业,包括传感器企业,像我们松禾资本投的材料企业也非常多。 今年上市的屏蔽材料方邦电子,在产业链里面是有刚性需求的,强需求的,屏蔽材料。 像我们投的企业应用面很广,也是高端有强需求的东西,还有陶瓷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和器件等。 我们国家制造业总体大,门类齐全,但是很多领域还在精和强,不可替代的东西还蛮多的,我们要去做产业研究,去填补空白,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谢谢各位。
袁宏伟: 谢谢金总,请陈总分享一下。
陈可: 其实刚才几位前辈说的都很完整了,也比较全面。 我大概说一下投资理念,从理念上来讲,首先第一点我们要赚钱,要给投资人赚钱,我们自己也要赚钱,所以不管是IPO也好还是其他渠道也好,我们在投之前基本上要明确这个企业基本的退出的方向,有可能我们投的时候奔着并购去的,我们能够判断这个企业,不可能存在IPO机会,但是因为有可能相对来说行业,在整个产业链里占的比例就是小,规模在那儿摆着,单个IPO和现在IPO政策环境和标准下基本上做不到的,但是可能因为自身的核心技术,它的毛利率和利润率非常好,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并购标的投资于它。 这样的话我们避免了在退出上把IPO作为唯一一条路,或者主要的路,其实我们的并购项目要说起来,不管从IOR的回报的角度来讲,比IPO投的多,投一家企业基本上走到IPO怎么着要四年到五年的时间,有的时间缩短了,我们跟张总投了一家企业,投了7年多,上市两年了到现在已经9年了,企业大概回报四倍到五倍,算下来IOR也没多少,当然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还可以。
去年下半年投了一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就卖掉了,很快。 所以并购型标的抢的少一点,对我们来说,做深入行业研究也都建立在对行业了解程度上,这一点是核心。 你要去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怎么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我们身上来,怎么让我们能够挣到钱。 在这个过程汇总,我们也帮助企业做很多的工作,提供我们的价值,能够帮助他把他的价值给释放出来。 其他的观点我跟前几位前辈都差不多。
袁宏伟: 谢谢陈总,马总分享一下。
马萍萍: 前面嘉宾讲得非常好,我刚才谈了一下自己的投资逻辑,我们现在投科技投高端制造,沿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大的物联网行业,在感知层、网络层包括以后的应用层后续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做的事情相对比较聚焦,聚焦在自己专注的这几个大的领域,注重投研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儿。 在过去十年投资生涯里,路上总有一些形形色色的诱惑,有一些行业在当年的风口非常火非常热,没投觉得自己挺Low的,现在觉得挺幸运的,好几个冰窟窿没掉下去,沿着自己的这条主线,沿着自己的领域慢慢寻找项目。
我再说一个细节,高端制造这个行业,对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们发现这个领域有一点特别,企业家往往是技术出身。 但是这个领域基本上是TO B的行业,而且是面向大企业的,对于这一块儿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新兴领域如果沟通能力比较差,商业谈判能力比较差的时候,这家公司即使技术能力比较强,对于这样类型的公司是很大硬伤,这是一个细节。
袁宏伟: 谢谢,在高端制造也好,其他行业也好,早期也好中后期也好,不管怎么投资,我们投的我们肯定认为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更关键的是以什么价格来投入,再有价值再好的东西,价格过高的话,在未来都要为投资决策去付出代价。 可能这个企业非常成功,但是对投资人来说不一定是成功的。 对松禾来说,我们更早期更多一些,比如方邦。 科创板市场回归理性了,我们在确认了是有价值的同时,会在非常早期的投入,非常低的价格去布局的。 做VC的早期科创的机构,基本上拿自己钱或者朋友的钱做投资,也没有那么大的投资金额,只能投单体投资量小的早期投资。 通过这样,形成了我们一个文化,我们非常注重的东西,第一是投资标的,要在技术上有非常高技术壁垒,是细分领域里的冠军,这样的技术壁垒是必须的。
同时,我也非常赞同刚刚马总分享的,一旦进行创业了之后,我们看的不只是它的技术,还有它的技术在未来形成产品,形成产品之后,才能形成可以预期的销售,这样的一个确定性是我们非常注重的一点。 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都在讲,讲的是我们投技术,但是我们并不是投科学家,我们投的依然是企业家。 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区别从字面上区分非常清楚,企业家面临最终是投资回报的问题。 不管投入的人力、技术、非现金投入,还是真金白银资本的投入,都要体现在给投资带来回报上,所以我们投的依然是企业家。 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判断是不是我们投资标的,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还剩下一点时间,我想请我们在座的几位投资人对明年自己的投资做一个简单的陈述,对明年的看法也好,自己的投资计划也好,谢谢。
张向阳: 没有计划,还是专注专业,看清看懂能承受,坚持自己投资逻辑和价值投资理念,谢谢。
关博: 同创已经经历过各种周期起伏了。 其实深圳第一批投资机构能够起来,就是因为等到了中小板创业板的机会,当然很多机构没有等下来。 面对这些起起伏伏,不要因为市场前景怎么样就少投,要有自己的节奏。 现在市场变化大,各家机构有不同应对方法,有一些机构不断往前走,有一些机构说要不要做buyout投大钱,出手三个亿门槛就高了,或者做控股投资,有一些机构做得蛮漂亮的,各家机构都在尝试,但是要保持自己的节奏。
金昂生: 我就一句话总结: 忘记风口,扎根产业,深入研究。 谢谢!
陈可: 我们明年压力挺大,有两支偏向智能制造基金已经在投资后期了,好多钱没投出去,还在等待估值能够降一降,因为成也科创板,不成也科创板。 前一些日子科创板刚一开盘,给人估值特别高的感觉,跌下来以后对大家影响不大,所以我们明年把钱投完了,压力还是蛮大的,我们努力吧。
马萍萍: 明年是运营商基站集采的第一年,我还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期待,希望看到未来各行各业的变化,也希望大家都一起努力加油。
袁宏伟: 谢谢,我们感谢在座的各位听众,时间也到了,欢迎大家更多的我们先进制造的领域,也更多我们在座的各位投资人,谢谢大家。 

相关产品

评论